有关人士解读国务院有关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不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三化”是最大亮点

——有关人士解读国务院有关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 江国成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7日正式公布。国家为什么要出台上述文件?这份文件有哪些主要亮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人士。

  最大亮点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促进“三化”

  《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即: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不过,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人士看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中,《指导意见》提出的“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最大的亮点。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认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为全国同类地区作出表率。

  在政策扶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允许河南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平认为,《指导意见》的重要亮点包括加大财政和工业反哺农业,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

立足省情国情促进科学发展

  促进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不仅事关河南自身的发展,关系到当地1亿多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认为,《指导意见》给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借鉴我国东部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进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河南粮食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为此,《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长效机制,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三化”协调发展。

  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支撑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指导意见》还要求坚持高起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