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济分析】推进传统中药随时代随技术不断革新


     [摘要] 中药现代化相对滞后,与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与国民对健康的新需求不相适应。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是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现代产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认为,传统的中药整体只有随时代、随需求、随技术的改变不断调整和更替,才有可能在新陈代谢、去芜存菁中显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

  (中经评论·北京)一、推动中药现代化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建设,我国中药产业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中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中药发展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中药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在经济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传统优势企业在中药产业中的影响加大;中药多样化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技术创新得到重视。
  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的中药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缺乏优质高效的中药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大量中药没有申请专利。其中,很多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来证明其疗效,申请专利的难度较大;数量众多的中药虽然疗效显著,但只作为秘方存在,其机理缺乏科学解释。
  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中药配方大量流失。除此而外,正如《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的那样,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
  中药现代化相对滞后,与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与国民对健康的新需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现代中药的要求不相适应。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是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现代产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促进中药现代化需要明确八重关系
  
  (一)中药现代化的方向:经典化与科学化相结合
  
  自从中药现代化的概念提出以后,曾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讨论。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的提法有其合理性。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的物质文化遗留下来必定具有其合理性与效用性,但是也可能带有时代局限,传统遗存只有经过现代化考验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也才能具有更久远的传承意义。
  中药是一代代中国医学先贤经过长久探索形成的产业,继承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中药毕竟诞生于经验积累而非基于科学分析的基础,不可避免地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一些药物对于某些疾病治疗有效但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只有经过当代科学的检验和验证,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中药的合理内涵与科学成分得以保存下来。因而中药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经典化和科学化。经典化就是继承、搜集、总结、精炼出中药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利用和延续中药形成的合理内涵,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中药,使中药这一民族奇葩发扬光大,使中药的真谛得以留传和继承。科学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中药、诠释中药和制备中药。科学化是方式,经典化是结果,科学化有可能创造新药品、新流程、新市场,经典化也可能会剔除一些不符合现代治疗需求的老习惯、老处方、老药品。
  中药现代化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中药作用的现代化:体现现代中药的针对性、有效性、安全性甚至适口性;创新方式的现代化:经验分析与“解构”分析并重,突出中药“解构”分析的创新方向;研发组织的现代化:体现现代中药研发的综合性、集约性、网络性、多样性;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包括现代中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清洁化、资源化;市场开拓的现代化:包括现代中药市场的品牌化、信息化、大众化、全球化;行业管理的现代化:包括现代中药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在一个以变求新的社会里,传统的中药整体只有随时代、随需求、随技术的改变不断调整和更替,才有可能在新陈代谢、去芜存菁中显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也才能推动中药的现代化。
  
  (二)创造中药现代化与社会化之间的良好氛围
  
  现实生活中,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秩序是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过高估计或者一味否定中药的作用都与中药治病的事实相距甚远,都需要加以摒弃。但人们往往看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把中药神秘化,夸大其词地把中药包装成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另一种则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完全否定中药的治病效果,把中药作用说得一无是处。实事求是地说,中药在治病救人、保健强身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中药的功能是在长期治疗实践中积累和获得的,评价、验证中药的作用及功能应该在比较和对照中进行。
  
  (三)中医与中药的关系
  
  中医中药相辅相成。中药是中医发现和应用的,中药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中医的现代化。特别是,由于现代成像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进步,以机器为手段对疾病的准确定性甚至定量诊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些成就远远超过以望闻问切为代表的传统中医分析诊断理论,反映了机器替代人工的世界性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规律。
  现代诊断术既可用于西医,也可用于中医。中医大可不必因为现代诊断方式的出现而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因为中医不仅具有简、便、廉、验的特性可获得广泛的市场需求,中医专业化的重点还可以用于现代诊断术难以判断分析的疑难杂症、整体诊断分析、对照分析和科学施药环节等方面。尤其是,中医研究病人病情和治病机理时,既要“因人而异,辩证施治”,也要总结一般用药规律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树林,提炼出针对疾病施药的通用规律和发掘临床病症大概率事件的治疗路径,通过对中药临床的科学探索,提炼出治疗病症的有效药物,指导和引导中药的研发和生产,为中药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供医学基础支撑。
  
  (四)中药与西药的关系
  
  正像中医和西医并非排斥和对立一样,中药与西药也不必然排斥和对立。西药强调针对性的“靶向”治疗,中药强调全方位的整体调节。西药单一“靶向”的治疗指向清晰,主要立足于杀死坏细胞和清除疾病的解决思路;而中药治疗带有肌体调节的作用,主要着眼于提升、改善和激活好细胞而增强人体的康复能力和免疫力。从强身健体和治病救人的角度看,中药与西药殊途同归。
  中西药不仅不一定形成替代关系,倒还可以形成互补关系。许多人只注意到中药治病方面针对性不如西药明显,但也要注意到西药对有些病症的治疗作用有限甚至逐渐降低。或许在西药发挥不了作用或者西药使用中副作用增大的地方,中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弥补作用。
  
  (五)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作为传统,中药讲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配伍禁忌、虚实阴阳,等等,有其独特的解释、制造和治病规律,要继承和保持其特色、优势,深入了解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配伍规律,努力挖掘中药学宝库,集成广泛的中药配方、偏方、秘方、单方、验方信息,形成专业化的中药研究队伍,汲取和集成中药存在和发展的完整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与设备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产品,促使中药生产走机械化、信息化、专业化之路,逐步改变传统中药生产和应用中有效成分说不清,作用机理不明确,量化指标难确定,产品质量难控制的状态。
  应积极采用计算机集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指纹图谱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提取、浓缩、纯化过程的工业集成制造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工业膜分离技术、静电干燥技术等,加强中药药性、药理研究与新药开发,研究中药的标准和毒理性,同时开展基于有效成分群的中药组方定量设计研究、中药复方研究,促使中药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化,提升创新水平。
  
  (六)治已病与治未病的关系
  
  中国历代名医大家都注重中药从治病到保健的多重作用,把治病救人、预防疾病和强体健身统一起来,覆盖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的中药应用范围,不仅可以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好的医药服务,也为现代中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市场。
  面对经济增长后全社会对健康的强大需求和国人疾病发展的新趋势,中药产业必须有所作为,把治已病与治未病结合起来,既要把握市场为中药产业提供的良好机遇,又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中药产品,在不断增强的竞争能力中驾驭市场和提升中药的使用价值。
  
  (七)保护与开放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符合中药特点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缺位,中药传统知识缺乏有效的保护,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与尊重,中药领域存在大量不当占有、侵犯和掠夺使用的情况。另一方面,中药发明的探索长期以来被作为谋生工具,流于口口相传,致使许多秘方、偏方失传。也源于保护不力,有大量治病效能明显的秘方、单方存于民间,只在小范围流传和应用。这种格局,与中药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相距甚远。正因为如此,对于传统中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符合国际技术创新和法律规范的趋势。
  不能有效保护,就不能合理开放。只有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中药保护,才能维护发明人的权益不受损害,所谓的院内制剂才能走出围墙成为全国制剂,留存于民间的中药发明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和获得强大的市场支持,才能真正鼓励全社会的创新行为。因而,必须加强中药行业的立法,对发明人的权益进行保护。
  
  (八)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中药产生于中国本土,是一代代中国人发明、集成、创造的产物。但中药能够自成体系并非完全与世界隔绝,而是注重吸收其他国家药材和药用植物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形成的。
  医者仁心,人类有国别,中药无国界。作为重要的治病途径和产业化形式,中药当然应有救护天下苍生的重任,既救国人也救外国人,中药的发展应该兼顾本土化和国际化。
  营销管理学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两个推销员到同一个地方推销鞋子,两人都看到当地人赤脚行路,但是却采取不同的做法,一个感觉到没有市场,放弃推销;一个发现市场,成功地进行推销。这也适合于对现代中药与国际市场关系的说明。中国制造已经大幅度走向国际市场,但中药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由于西方对医药市场的管理体系已经标准化和规范化,中药要通过西方严格的检测体系比较困难。不仅过关者寥寥,且成本高昂,可见循此途径进入西方市场之路并不平坦。
  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中药其实可以继续吸收其他地方的动植物原料和矿物原料,通过吸收新原料创造新品种。另一方面,可以借由以医带药的形式把中药输送到国外的最终消费者。也还可以通过把跨国旅游与养生结合起来,吸引国外旅游者进入中国,为其提供中药保健、药膳、治疗等服务,把中药曲线式推广给全球市场的需求者,并借此提高中药的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