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2〕22号文件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施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22号)精神,加快我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紧迫感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的发展战略,加快部署,国内各省也在迅速行动、快速推进。我省是一个汽车生产和消费大省,2011年全省生产汽车167万辆,较上年下降7%;生产新能源客车1230辆、新能源专用车6500辆、低速电动车7.8万辆,合计较上年增长163%;截止2011年年底,全省保有载客汽车696万辆、载货汽车14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100辆、天然气等替代能源汽车6.8万辆。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是优化产业结构、再造山东汽车产业新优势、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必须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积极推进。

  二、统一思想,明确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汽车产业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重点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大示范推广工作力度,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新能源专用车,有序发展低速电动车,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聚区,尽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品种齐全、优势突出、配套完善、核心竞争力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突破,区域带动;科技先导,创新驱动;产业集聚,链条延伸;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推进,配套联动。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到2015年,全省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规模力争达到5万辆,低速电动车30万辆,新能源专用车5万辆,天然气等替代能源汽车5万辆;新能源汽车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低速电动车、新能源专用车、天然气等替代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分别达到20万辆、100万辆、20万辆、20万辆;新能源汽车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集团和产业集聚区。

  2.燃油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7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7升/百公里以下,混合动力商用车平均节油率达到30%以上,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平均节油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以下,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省重点企业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技术开发体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车身等汽车节能关键技术。到2020年,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4.零部件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培植起一批“专精特新”零部件企业,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充换电设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满足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并能大量供应省外市场,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5.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效果。节能汽车在全省得到普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在17个设区市全面示范推广,低速电动车在重点区域试点取得实质效果。城市公交、班线旅游、出租、物流运输等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率显著提高。建立起覆盖全省、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充分满足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三、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六大类优势产品

  根据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2012年至2020年我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类产品。

  (一)新能源客车。围绕城市公共交通、机关团体通勤、班线旅游、景区游览、厂区参观等各类消费群体,重点开发生产各种规格的纯电动客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完善和提升非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加快新车型开发,进一步提高整车技术水平,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生产。鼓励企业超前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和其他先进储能器汽车,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打造我省的优势产品。

  (二)新能源乘用车。重点发展车速高于80公里/小时的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包括轿车、微型客车、MPV客车和SUV客车)。支持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独立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设施,鼓励与省内低速电动车企业联合重组,加强技术开发,形成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到2020年各项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新能源专用车。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货车、飞机牵引车、机场摆渡车、通讯服务车、旅游观光车、除雪车、警用车、高尔夫球场车、厂矿专用车、环卫车、医疗专用车等产品。支持现有汽车生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尽快把新能源专用车发展成为优势产品。

  (四)节能汽车。以大中型客车和中重型载货车为重点,积极采用油电混合动力、高压共轨、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以及机电耦合装置、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等先进技术,推进整车车身轻量化设计及轻量化材料应用,提高汽车节油效果。加快发展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氢燃料、生物质燃料等替代能源汽车。到2015年,全省商用车平均燃油消耗量降低15%以上,到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快乘用车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传统汽车节油效果,燃油消耗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低速电动车。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车速低于80公里/小时的纯电动车。支持低速电动车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引用欧美等国家的质量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低速电动车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整车匹配、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水平,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低速电动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和节能效果,尽快达到国家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标准。支持企业积极申请国家公告资质,采用新能源动力电池发展纯电动乘用车。鼓励低速电动车企业与有资质的汽车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推动低速电动车生产能力加快向纯电动乘用车转化,实现规模化生产。

  (六)关键零部件。以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发生产混合动力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加快发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技术,以及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以促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和充电机、换电机器人等配套基础设备,加快产业化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化配套能力。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四、明确任务,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迅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柴油机高压共轨、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节能技术上实现突破。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整车性能、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快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高比能研究和轻量化设计,推进整车电控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机控制器、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新型超级电容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开发。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等新能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技术开发机构,参与国家或省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鼓励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实施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超过5%。

  3.加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省汽车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核心,联合省内外高校汽车工程学院及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组建山东省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中心。鼓励整车企业、科研院校、关键零部件企业,建立跨行业的技术创新联盟,搭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对新能源汽车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研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省外和海外的创新领军人才,尽快形成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高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共建,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

  (二)构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

  1.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综合评估企业生产条件、技术开发能力、产品技术水平等要素,以济南青年汽车、中通客车等8至10家企业为重点,在产品技术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连续扶持,使其迅速成长为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年生产乘用车超过10万辆(商用车超过2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成为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

  2.培植壮大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优势企业。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产品技术开发、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节能环保发动机、高效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集中择优扶持10至15家(每个领域2至3家)重点企业,使其成为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配套支撑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重要基础。

  3.培育形成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集聚区。按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配套效率、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要求,发挥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示范园区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尽快将济南、聊城等3至5市培育成为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核心、关键零部件企业为支撑、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成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加快推广应用和示范试点。节能汽车具有燃油经济性好、污染排放少的特点,要加快普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和低速电动车均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和市场培育,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1.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汽车。以城市公交、班线旅游、出租、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领域为节能汽车推广重点,大力推广油电或气电混合动力等先进节能技术汽车。加快城市周边、高速和国道省道沿线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氢燃料、生物燃料等经营网点规划建设,促进替代燃料汽车推广应用。严格执行国家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规定,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管理,加快老旧汽车淘汰步伐。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节能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推动节能汽车在全省各地快速普及应用。到2015年,全省公交、旅游、出租行业节能汽车比重达到50%,物流运输行业达到10%;到2020年节能汽车得到全面普及应用。

  2.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以城市公交、机关团体通勤、景区游览、厂区参观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广大中型新能源客车,总结济南、青岛等市示范推广试点经验,扩大示范推广范围,在全省17个设区市全面示范推广新能源客车。以行政执法、环卫、快递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重点推广新能源乘用车和中小型客车及新能源专用车。鼓励出租车行业和私人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乘用车。到201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力争达到1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万辆。

  3.扎实做好低速电动车示范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将我省确定为低速电动车试点省,支持有条件的市开展低速电动车示范试点,以低速电动车重点生产企业所在地(县、市)为试点区域,建立生产企业与车辆运行状态信息跟踪反馈机制,完善车辆牌照、道路规则、保险及电池回收等相关管理办法,及时总结示范试点经验,适时扩大推广使用范围,促进低速电动车规范有序发展。

  (四)完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加强充电设施接网、车网融合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发展各类充、换电方式,现阶段以换电为主、插充为辅,满足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需要。将充换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以公交车站、大型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居民小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加大投资和政府扶持力度,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站等设施。充分发挥电网企业建设与服务的主体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充换电站建设,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充换电服务价格体系,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充电时段,逐步实现充换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到2015年,全省投运充换电设施3000个以上;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标准统一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充分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

  (五)加快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建设。将新能源汽车重大建设项目作为各级政府服务的重点,保证水、电、汽、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按照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进程,重点支持以新能源客车、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为主的关系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局的重大建设项目。省里每年在节能专项、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新能源汽车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六)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与合资合作。按照汽车工业发展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积极推动企业联合重组与合资合作,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拥有国家公告资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省内企业,整合资源,提高研发和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优势。引导具备条件的低速电动车企业与省内外有资质的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纯电动乘用车,使其生产设施尽快发挥经济效益。鼓励关键零部件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尽快发展成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强的大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

  五、强化措施,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要进一步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大投入,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能力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等。各市要结合实际,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上下配套联动的资金投入机制,着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二)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每年筛选确定一批省级项目、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基地,搞好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扶持。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扶持,鼓励政策性信贷资金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各级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专业担保公司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担保,扩大担保资金总量,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三)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各市要制定和落实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安全管理办法,加强车辆运行监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及其他污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扶持办法,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完善考核管理办法,以城市公交、班线旅游、出租、物流运输等公共交通领域为重点,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认真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落实国家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鼓励消费的有关政策,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建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成立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厅等部门参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合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成立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电力公司等部门参加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促进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示范推广中的重大问题,合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成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环保厅、电力公司等部门参加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措施,协调解决充换电设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合力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九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