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全面陷入生存困境


     近日,受油源政策性缺失及燃油税改革等影响,山东省21家地方炼化企业原油、重油加工装置全面陷入生存困境。目前,大约45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开工率不足15%。

  地方炼厂开工不足几近停产

  据山东省经贸委介绍,自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结束后,山东省经清理整顿保留的地方炼油企业共21家,其中纯地方炼厂14家。截至2008年年底,山东地炼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500万吨/年,全行业就业职工3万多人,总资产约400亿元,山东地炼在全国所占份额大约20%。而中国最大的炼油商中石化在山东的3大炼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尚不足3000万吨/年。
  然而,山东地炼虽坐拥巨大产能,却无法获得油源,目前开工率已降至不足15%。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拥有年350万吨原料预处理、200万吨重油催化及50万吨储运罐区等。目前,这家企业200万吨重油催化装置已全部停产。
  据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仲毅透露,开工率不足造成大量投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设备闲置。考虑到国内产业困境,邵仲毅已多次赴越南考察,拟向当地转移部分产能。

  油源被掐后续产业难以接续

  在我国石油炼化板块,地方炼厂一直生存在夹缝中。山东省石化流通协会会长刘爱英说,2007年全国“油荒”过程中,山东地炼贡献了1007万吨成品油,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有益补充。然而,山东地炼面临原料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地方炼油企业没有加工进口原油的资格,现行政策不允许地炼企业加工进口原油。而且,国产原油配置计划少,主要靠进口燃料油维持生产。
  由于无法获得足够原油进行加工,山东地炼主要以燃料油为原料。然而燃油税改革的实施,又使山东地方炼化企业税负大幅增加。2008年费改税前燃料油消费税为101.45元/吨,2009年1月1日费改税后,燃料油列入成品油行列,税率从每升0.1元大幅提高至每升0.8元,燃料油消费税提高至811.6元/吨,使得加工综合费用成本每吨增至近千元。燃料油进口价格每吨3600元至3800元,而原油国内价格每吨2000元左右。因此,限制民营油企进口原油的政策,直接导致民企无法与两大集团竞争。
  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是地方炼油厂又一发展制约。据山东省经贸委介绍,山东省地方炼油企业一直没有成品油市场销售权,只有通过有资质的中间环节层层让利来销售。加上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产业链条短,石化产品单一,深加工能力弱,竞争力明显不足。
  为避免山东地炼被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蚕食鲸吞的命运,山东省已有加速省内产业联合的新打算。最近,山东省经贸委拟出台本省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对省内21家地方炼油企业进行整合,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并建设年输送能力达4500万吨的输油管网。

  建议国家放宽油源控制

  山东地炼企业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在适当减免燃料油消费税同时,充分放开油源控制权,放开对地炼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打破由大集团垄断的局面,增加地炼原油计划指标,解决非公企业进口原油问题。
  一是发挥民企储存能力,避免国家重复投资。邵仲毅说,目前,国家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炼油不行,而是储存能力不行。一方面是地方炼油厂装置在闲置,另一方面中石油、中石化等大集团继续上马相同的装置。为什么不让现有的地炼装置及下游装置发挥其应有产能,以减少国家无谓的重复投资呢
  二是修改相关政策,适当放开油源控制。国家控制油源原本是为了控制柴油、汽油市场,但在行业垄断下,“油荒”依然存在。山东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丁志强说:“目前国内85%的成品油市场由两集团控制,不可能缺油,我们建议放开原油进口。”而且,生产柴油、汽油只耗用了30%的原油,而大量精细化工的原料来源被同时掐死,使得大量设备闲置,下游无产品产出。据了解,中国每年丙烯缺口800万吨、聚乙烯1500万吨、乙烯1000万吨、液化气594万吨、甲醇150万吨等。
  邵仲毅等人认为,从国家战略角度看,石油作为战备物资,形成了在政府管制下不公平竞争的行业。但同样作为战略储备物资的粮食,国家曾严格控制,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战略储备并没有受到影响。2007年1月1日商务部施行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的实施,本该打破石油垄断格局。但遗憾的是,山东地炼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平等待遇”,民营石油企业的门槛再次提高。两大集团对原油的高度垄断,加重了行业不公平竞争。从而使国家允许和鼓励非公资本进入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的规定形同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