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一轮5年规划制定时,各地方政府开始了“重点发展产业”的新一轮搜寻。
6月17日,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云在一个城市规划论坛上对本报记者透露,国家发改委日前启动了全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有参与专家建议“十二五”规划中可以考虑缩小编制产业规划的分量,因为从过去经验来看,多数产业规划执行并不到位。
王青云表示,当前无论是全国“十二五”规划,还是地方“十二五”规划编制都还需要保留编写产业规划,只是思路要转变,从过去注重数量规划转为注重操作性,从产业导向转向空间导向。
变产业导向为空间导向
在讨论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问题时,就有参与编制的专家提出,“十二五”规划没有必要再专门做详尽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不应该再人为制定一些产业条框。
从地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来看,产业规划也是执行情况比较弱的部分。
一位参与地方区域规划的专家对记者说,某市规划“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是医药、电子信息,并且专门为这些产业建设了产业园等开发区。现在“十一五”即将到期,当地实际情况是,这些产业由于缺乏科技支撑发展情况并不好。相反,当地由于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了铁路,铁路物流产业有很大的发展。
上述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在编制产业规划时,容易根据现实状况把当下看来比较有前景的行业列为下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产业,但规划往往赶不上市场形势的变化。
另外,有的地方政府编制产业规划喜欢看国家发改委“脸色”。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委的部门五年规划出来后,相关部委未来五年资金支持比较大的行业,就成为了地方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果难免是大部分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都雷同。
在某一段时间内,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了一样的“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风谷”(风电产业)。
基于上述原因,编制产业规划成为部分参与全国“十二五”规划修编的专家眼中的鸡肋。
据王青山介绍,“十二五”规划仍将编写产业规划,但是编写思路和内容都要做较大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的“十二五”产业规划编辑思路也将随之调整。
王青云对本报记者说,以前产业规划执行不好的原因是,产业规划制定不科学、地方政府执行产业规划缺乏配套措施等问题。
因此,王青云建议,各级政府在编制“十二五”产业规划的同时,需要编制配套的产业规划落实实施细则。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权利调整税费等政策,但是可以从土地用途上引导产业规划。
“新的规划思路是不要再坚持发展什么产业,而是要规划在什么地方发展产业。”王青云对记者说,新的产业规划编制思路调整为空间引导。在全国层面,以“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去引导产业布局,在单个城市层面,以“功能区”来引导产业在城市的布局和发展。
北京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十二五”期间注意将产业向南城等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和开发潜力大的地区引导。
产业规划数量与人口规模挂钩
王青云表示,控制产业规划数量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方向,对于单个城市来说,“十二五”期间没有必要再编制数量众多的产业发展规划。
王青云认为,城市编制产业规划数量可以与城市人口规模挂钩。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一般编制十几个重点行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即可。而对于人口100万人左右的中等城市,编制产业规划不超过7个,并以此类推。
对习惯于以有形之手调控产业发展模式的地方政府而言,产业规划思路调整会否带来城市发展的盲目感?
王青云等专家向记者表示,一方面应该注意从地区现有的产业中选择合适的产业;另一方面在规划新的产业发展时,也不应该规划过多的产业发展目标,而是要从土地和地区资源承载力的角度出发,规定产业发展的上限。
“考虑一个产业是否适合本地区,主要是看税收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和产值贡献率。”王青云同时强调,地方政府在编制产业规划的工作中,还存在对产业规划期望太高的问题。
“不要想太高的产业,要找最理想的产业。”在王青云看来,产业规划要适合地方实际,例如,西部地区目前是资源型产业为主,做高精尖的产业或高端服务业等尚缺乏配套环境。
前述规划设计专家也对记者说,地方政府无论制定怎样的产业发展规划,都要注重产业发展的可操作性。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十二五”产业规划当中,明确执行这些产业规划的政策措施。
不过,地方政府在产业引导方面,缺乏调整税收、信贷、进出口等“指挥棒的”职能,如何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
王青云表示,城市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措施可以从土地供给着手。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因此土地供给在调控产业发展方面作用十分重要。地方政府可以对重点发展产业在建设用地指标上应予以优先保证,对限制发展的产业不予供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