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打造文化品牌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下半年多重利好助力山东旅游齐鲁大地,文化的列车在奔驰。



  品牌带动,产业崛起,文化强省建设驶入快车道。2008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5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今年第一季度,文化产业完成投资122亿元,同比增长28%,正进行的项目740个,同比增长26.5%。



  走品牌化建设之路,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鲁字号”驶向大市场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文化的特殊优势和功能凸显,这为加快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国民生产总值60%都来自品牌产业所创造的价值。”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指出,“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



  打造“鲁字号”文化品牌,我省重槌频出。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大工商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15个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文化品牌建设给予强力支持。仅减免税收方面,近年来全省共为文化企业减免税收4亿多元。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体部署出发,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深入11个市的36个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召开专题座谈会20多个,形成32篇调研报告、55篇文化品牌项目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加快打造文化品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突破资金瓶颈。我省采取建立专项资金、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目前,全省各级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近3亿元;文化品牌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元。此外,我省积极推动“银文”合作,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民生银行济南分行分别向我省文化企业提供300亿元和100亿元的授信额度。省委宣传部改发办处长孙杏林说,“这些金融扶持政策,为品牌建设提供了保障,也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重槌擂响鼓。一大批“鲁字号”文化品牌快速凸显,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可。鲁剧、鲁版图书享誉业内,《闯关东》一举夺得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7项大奖;鲁剧巨制《南下》拍摄正酣;《大染坊》《孔繁森》《铁道游击队》等影视剧,《大羽华裳》《蔚蓝青岛》《梦海》《蒙山沂水》等旅游演艺品牌,《圆明园》等动漫品牌,杨家埠木版年画等民俗文化品牌,受到市场青睐;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等节会品牌走出国门;达尼画家村成为“中国文化制品七大品牌”之一。一大批“鲁字号”文化精品的出现,丰富了文化市场供给,大大提升了文化市场的竞争力。



  从“我有”到“我强”



  今年9月,第26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将拉开帷幕。国际孔子文化节已连续举办25届,去年旅游收入超过20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并和山东文博会、世界儒学大会一同形成“一节、两会”品牌,带动了具有鲜明齐鲁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孔子文化品牌是山东的核心文化品牌。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打造文化品牌提供了广阔空间。”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玉清介绍,“从资源优势转变到品牌优势,就是要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从‘我有’到‘我强’的过程。”



  2008年,大众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8.07亿元,总资产达30亿元。在前不久揭晓的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活动中,大众报业集团所属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榜上有名,其中齐鲁晚报连续四年入选该排行榜和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前10名,品牌价值已超过14亿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说,“报业发展到今天,市场的竞争已经主要体现为品牌的竞争。为此,我们提出打造好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和半岛都市报三大骨干品牌,通过骨干品牌带动报系发展,建设北方传媒高地。”与此同时,我省一批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品牌文化产业集团初步形成。山东出版集团总资产达84.3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7.32亿元;山东广播电视总台资产总额67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23.58亿元。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崛起,成为“我强”的中坚力量。



  “创意无价。我们还要主动去‘创’,打造新兴文化产业品牌。”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如是说。我省大力实施“创意山东”计划,目前拥有青岛、烟台、济南三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与软件开发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开发出《圆明园》《晶莹小子》《新郑和下西洋》《中国成语故事大全》《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一批知名动漫品牌。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伟透露,“仅今年,青岛就有1919创意产业园、中联创意产业园等4个创业园区正式投入运营,《山海经》系列电影暨文化产业园、华谊兄弟电影拍摄基地等项目都在积极洽谈之中。”



  从“我有”走向“我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相继出现在齐鲁大地上,有力拉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了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解放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品牌的锻造,离不开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一场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正扑面而来,束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枷锁被卸下,文化产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重塑市场主体,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山东出版集团、青岛出版社、泰山出版社整体转企改制;2008年的最后一天,山东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等挂牌成立;济南东港安全印务有限公司、青岛人民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转制重组成功上市。转制企业高层次策划,大手笔运作,着力打造品牌,成为推动齐鲁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省需转企改制的出版发行单位共137家,已转企改制的有135家。全省85家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已转企改制71家。



  国有文艺院团改制迈出坚实的步伐,省直和9个试点市的55家文艺院团,目前已转制10家。省文化厅整合山东歌舞剧院、山东省杂技团及山东剧院、山东省文艺演出公司资源,组建山东演艺集团,目前已经完成注册。今年五一期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试演成功,好评如潮。改制成功后建立的蒙山沂水演艺集团,打响了头一炮。据了解,改制初期,临沂市政府对蒙山沂水演艺集团拨款3年,之后逐步放手,由市场检验。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介绍,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是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才能让文艺院团逐步走出经营困境,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雨露阳光的滋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制,为文化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潍坊市为例,原来是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各自执法,经调整归并现有行政执法队伍,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形成了一支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现在潍坊12个县市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的机构、编制、人员全部到位。



  据省委宣传部改发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执法主体一元化、责权统一、执法格局规范化的文化市场执法新局面逐步形成。目前,全省已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36个,其中市级6个,县市区30个。全省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正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管理下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这一可喜的转变,极大增强了文化品牌建设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