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内需扩大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持续较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超过计划1.5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超过计划10.1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其中,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49.9%、26.8%和33%。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四个季度的当季同比增幅分别为6.2%、7.9%、9.1%和10.7%,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超过计划0.7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农业保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全年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长0.4%,超过计划3082万吨。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完善,出台了《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三农”投入大幅增加,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7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信息化继续推进。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重点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相关细则有序实施。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工作稳步推进。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不断加强。服务业稳定发展。

  ——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安排中央投资和奖励资金支持了1318个重点节能项目,可形成年节能能力7500万吨标准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中部崛起取得新进展,东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继续增强。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呈现良好态势,区域产业分工调整加快,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成效。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进口10055.6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399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

  ——惠民生促和谐成效明显。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6亿元,增长5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02万人,超过计划202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175元和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8%左右的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率略低一些,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强调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不在于盲目追求更高的速度,而在于下更大的功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下更大的功夫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8%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就全国来说的,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目标,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确定增长目标,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更不应层层加码。

  ——优化经济结构。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快,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1%、46.6%、43.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1.75%以上;抑制盲目重复建设、推动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成效;单位GDP能耗力争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城镇化率达到47%,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推动今年物价上行的因素不容忽视,提出上述目标,既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也为推进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贸易顺差有所缩小,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利用外资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对外投资稳步扩大、效益提高。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建议今年全国财政赤字规模10500亿元,赤字率与去年基本持平,控制在3%以内。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范财政、金融风险。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合理的住房消费。发展服务消费。优化消费环境。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增长2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8%。切实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民间投资。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稳定粮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搞好经济运行调节。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6.15万亿元,增长8.7%,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4.8%。抓好重要通道和关键枢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综合效能。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2010年,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水平;棉花、油料、糖料产量分别达到670万吨、3150万吨、12500万吨,增长4.7%、1.6%和2.5%。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等基本生活条件,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认真落实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扎实推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扎实做好东中部地区对西部困难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抓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加强建筑节能。全面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制定落实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宣传教育。继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稳定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回升。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支持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今年力争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5.5%。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发展教育。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普通高校计划招收本专科生657万人,研究生53.4万人。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加强住房保障。2010年,拟新增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28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20万户,游牧民定居6万户。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继续抓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