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在黄三角高效生态区上升到国家层面编制的过程中,滨州市做过大量的工作,精心准备,积极筹措,全力推进。如今,滨州又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的主战场,这一切与该市前前后后所做的工作和努力紧密相连。
  
  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思路
  
  滨州市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连续6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立足滨州市情,明确发展定位,先后作出了“坚持‘五个统筹’,建设系统‘九州’”(平安滨州、开放滨州、生态滨州、诚信滨州、科教滨州、人才滨州、文明滨州、民本滨州、小康滨州)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廉政是保证”“30字”工作方针,提出了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个品牌,确立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滨州的奋斗目标。面对宏观形势的复杂变化,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进一步明确“夯实基础、埋头苦干、调整提升、巩固完善”的“16字”工作要求,确定了投入拉动、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稳定和谐“八个重点”和科学实干、优化环境、创新机制“三大保障”,积极组织开展“发展环境优化年”、“基础设施建设年”等活动,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2008年,全市GDP实现1236.8亿元,财政总收入138.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0.37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62元,分别是2002年的3.6倍、4.9倍、4.9倍、2.2倍、2.1倍。三产比例达到9.92∶60.94∶29.14。今年前3 季度实现GDP930.45 亿元,增长12.3%,地方财政收入57.31亿元,增长1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39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6.6元,分别增长8.6%和9.4%。
  
  全力推进开发建设
  
  上个世纪90年代,滨州市即成立了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进工作开展。2003年以来,滨州市聘请中科院有关专家制定规划,启动实施了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堤一港五带”(高标准防潮大堤、万吨级滨州大港、贝砂岛生态旅游带、海水养殖和盐及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带、人工芦苇湿地带、梨枣高效农业经济带、盐碱低产田高效开发带)。近期,又编制完成了《黄河三角洲(滨州)绿色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目前已建成总长210公里的防潮大堤,新增土地63万亩,保护了沿海60万亩耕地、50万亩水产养殖、100万亩盐田、200多个村庄和20多万居民。先后有12个造船项目落户该区域,中国北方中小型特种船舶制造基地已显雏形。盐业基地规模和水平大大提升,原盐产量实现翻番,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为布局黄三角高效生态区规划,2008年12月,滨州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的领导和专家就该市经济发展进行调研,对滨州市产业规划进行具体指导。2009年3月,滨州牢牢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层面规划编制这一机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国家28个部委联合调研组顺利完成了调研活动,国家联合调研组领导对该市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调研结束后,滨州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及时跟进,主动参与国家规划编制小组规划编写,加强联系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大政策和项目的争取力度。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产业发展是核心。按照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要求,滨州重点培植了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产业,形成了魏桥创业、滨化集团、鲁北化工、西王集团、渤海油脂、盟威制造、亚光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60.5亿元,比2002年增加564.6亿元,年均增长27.7%。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04家。全市已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17个国家免检产品、87个山东名牌产品。
  
  深入推进城乡建设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努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围绕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品牌,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城区人均道路、绿地、住房面积大幅增加。前3季度,市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建成城市道路26.1公里,铺设雨污管线71.5公里,治理河道8.25公里。县城、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邹平县连续6年进入全国百强县,从第46名跃升到第23名;博兴县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市已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镇和9个省级中心镇。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围绕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品牌,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开展林水会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前3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63.79亿元,同比增长4.9%;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315万亩,优质抗虫棉193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5%。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占总面积的41%。全市果园面积18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25万亩。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滨州市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坚持市场化运作,多方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滨德高速、疏港公路、大唐鲁北2×30万千瓦热电项目等重大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荣乌、津汕高速滨州段、滨博高速公路黄河大桥、惠青黄河大桥、滨州公铁黄河大桥等构筑起了较为便捷的陆路交通网。滨州万吨级大港导堤工程快速推进,11公里导堤主体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投资近12亿元。2×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及防波堤已于2009年10月27日正式开工。建成沿海500吨级以上泊位18个,年设计吞吐能力325万吨。滨港铁路一期工程已具备通车条件,二期工程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滨州至济南城际铁路已纳入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前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续建和新开工基础设施项目532个,完成投资138.6亿元,同比增长43.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8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高效是特色。为此,滨州市制定了《滨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群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全市拥有1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园区、2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3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10家省环境友好企业,全市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7.7%,连续3年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任务。滨州成为全省第4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四环五海”中的“中海”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